千灯的茶盘舞
2017-11-13 10:12:06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千灯镇的“茶盘舞”原名叫“跳板茶”,起源于以前的民间茶担帮主在婚庆上向新客献茶的礼仪,后来逐渐形成为一种茶艺表演,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上世纪初(清末),千灯北徐村有一位叫陈宝林的农民,他年轻时外出拜师学到了一种“茶炉子担”行当。这种生意在城市里叫“茶担帮”,是专门为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服务的。后来在师傅指点下,他回家自己置办家当,开了茶担业。因他自家资金不足,又拉了一个同村弟兄凌阿林合伙。宝林手艺好、人头熟,阿林动作快、算头好,他俩只用两三年工夫,生意就红火了。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凌阿林一家的“茶炉子担”形成了铺子,拥有四五帮人,声望很高,生意做到十里八乡,足迹遍及昆山各乡、太仓一半、上海安亭及青浦等,忙起来一天有五六个场号,人手不够时就叫村里乡亲帮忙顶班。凌阿林最绝妙的一招是他创出了跳板茶,将红毡毯上献茶改变成木跳板上献茶,并将此绝艺传给大儿子阿金及两个徒弟。那年代本地水乡人家结婚都是摇船迎亲的,大户人家新客上岸之前,出于礼节,新郎家先要奉上茶水。由于在跳板上送茶不是简单的事,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他捉摸了一套在跳板上送茶的动作,送茶水送出了新花样,既让客人喜爱又引来了热闹,为喜事增添了欢乐。后来周边其他茶担班子也纷纷效仿,就逐渐形成如同戏班一样的向新客献茶的仪式。当新人进门时,随着司仪一声悠长的“迎新客”,此时在一帮丝竹的奏乐声中只见一个男青年,头戴青色礼帽,身着青色长衫,双手各托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红漆木质茶盘,盘中又各放一只高约10厘米、有托底茶盖的五彩茶碗。他面向客人翩翩起舞,时而翻转双手、左右摆动,时而扭动腰身、前俯后仰,而手中茶杯纹丝不动,茶水点滴不泼。最后,轻身曼舞、手托茶盘,如童子拜佛般向贵客献上热茶,博得满堂喝彩。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千灯镇文化站经过挖掘,欲将消失了几十年的“跳板茶”搬上舞台。于是,就向曾在千灯医院食堂掌勺的沈金宝老人请教。后来,随着群众文艺活动的日益兴盛,千灯请专人将“跳板茶”改编成《跳板舞》,由两人合作表演。镇政府视它为本土文化之宝,并列为民间文艺的代表作正式走上了舞台。果然,《跳板舞》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获得了许多文艺家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千灯镇文广站又将《跳板舞》改编成《茶盘舞》,在原来的“跳板茶”中加入了“时代性”和“艺术性”等多种元素,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如融进了伴奏音乐、男性两人舞变成了女性群舞等,将转、举、托、扭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变成了优美的舞姿,令观赏者赞叹不已,首次登台亮相就获得了苏州市民间舞蹈汇演一等奖,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茶盘舞》成为千灯文艺的经典作品,并不断改进、提升,每次汇演均出类拔萃。
近几年来,千灯的《跳板舞》不仅从昆山“跳”到了苏州,还从苏州“跳”到了北京,2010年被收录《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2015年在苏州市舞蹈大赛中摘得银奖,2016年《茶盘舞》走进了央视演播厅。
(计苏敏)
相关热词搜索:茶盘
上一篇:淀山湖镇—— 让传统戏曲释放现代魅力
下一篇:2017“苏州有礼”旅游商品大赛落幕昆山作品“和瑭悦色”——寻幽获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