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到“云间”
2016-12-26 09:13:17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近日,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昆山分会组织会员及文史专家赴上海市金山、松江和青浦三个区,举行了一次以“不忘初心、文化寻根”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寻觅与昆山历史文化有渊源的胜迹。
考察人员首先来到金山区亭林镇“顾野王读书堆”。顾氏乃江东望族,绵延千年而枝繁叶茂,民间素有“江南无二顾”之说。顾野王(519—581),吴郡人,因仰慕西汉冯野王,遂更名为“野王”,南朝梁、陈间官员,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其一生著作丰富,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多个方面。据《江南通志》载:“顾野王宅在华亭县亭林镇。北有湖曰顾亭湖,南有林曰顾亭林,今宝云寺其址也。”“(读书堆)在华亭县亭林宝云寺后,陈顾野王读书于此。堆高数丈,横亘数十亩。林樾苍然,野王墨池在其侧。”如今的顾野王读书堆,是一座不足三亩地的土墩,墩上树木茂盛,即所谓“顾亭林”的南朝遗迹。宋绍熙《云间志》中《古迹·顾亭林》一文有载:“旧志:顾亭林湖在东南三十五里,湖南有顾亭林,陈顾野王居此,因以为名焉。”邑先贤顾炎武先生明确说他是顾野王的后代,他对亭林这个地方、对先祖顾野王推崇之至,后来他的好友和学生便尊其为“亭林先生”。从此,顾亭林成为了一位伟人的名号,“亭林经济、震川文章”也成为昆山传统文化的专利。
随后,考察人员穿过亭林镇的老街小道,来到古松园观赏了杨维桢手植罗汉松。园子不大,以护栏包围着的古松为中心,旁边有廊庑茶室可供游人休憩。该棵罗汉松誉为“江南第一松”,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寿辰时所植,距今已有660岁高龄。后人为纪念这位名士,称之为“铁崖松”。杨维桢是绍兴诸暨人,后来定居松江。他是元末昆山著名文化人、巨富顾阿瑛的挚友。杨维桢是顾阿瑛玉山草堂的常客,又是玉山雅集的主盟。他为顾阿瑛的玉山草堂作了大量题记,如《玉山佳处记》《书画舫记》《碧梧翠竹堂记》《玉山雅图集记》等,这些美文使玉山草堂大放异彩。杨维桢来昆还多次居住在马鞍山僧舍及原址位于今环北路上的清真馆,留下了不少诗文。
在金山区张堰镇参观上海南社纪念馆时,大家看到纪念馆布置井然有序,内容丰富。前两进陈列南社史料,后一进反映姚光家史。纪念馆设在南社巨擘姚光故居内,是国内首个全面陈列南社历史人物事迹的纪念馆。南社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南社与昆山有很深的渊源:周庄的叶楚伧、费公直、王大觉,蓬朗的胡石予、玉山的余天遂等均为南社骨干,其中昆山胡石予与金山高吹万、常州钱名山三人,被誉为民国时期“江南三大儒”。南社历史上举办过许多次雅集,其中著名的“迷楼雅集”就在周庄。
接下来,考察者们来到松江区小昆山镇,这里“小昆山”的地名与现在的昆山有直接的关系。昆山,古时叫做“娄县”,县治设在现在的昆山城北同心村一带。梁大同二年(536)从娄县分设昆山县,县治设在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那里有座山,叫做“昆山”,县以山名,故称“昆山县”,正如《康志》所说:“山以昆名,比之昆冈出玉,而县名从之。”唐天宝十年(751),从昆山县分出南部一些地方和现在浙江的嘉兴、海盐北部的一些地区设置了华亭县,而昆山县的县治则移到马鞍山南,县名依然叫做“昆山”。后来松江华亭的昆山只好叫“小昆山”了,所以说是“小昆山”成就了现在的“大昆山”。
最后,考察人员来到“小昆山园”,在山上拜谒了纪念陆机、陆云兄弟的“二陆草堂”。陆机(261-303),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曾做过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其《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陆机的弟弟陆云也是位著名文学家,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机与陆云并称“二陆”,清康熙《昆山县志稿》“文学”条目说:“昆邑人文,自当以二陆为开先矣”,这是昆山文化人的骄傲。
离开松江小昆山,会员和文史专家来到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的元老陈云同志的故乡青浦区练塘镇,大家瞻仰了陈云纪念馆,详细了解了陈云同志光辉的革命历程。那么,这里跟昆山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陈云同志酷爱苏州评弹。他曾指出:评弹界要“出书、出人、走正路”。有一次回到故乡,他还专门听了昆山评弹团著名演员刘宗英、蔡小娟表演的《拜月记》片断。
注:云间,旧时松江府的别称,松江府约为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直至海边的整个区域。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
上一篇: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下一篇:美术馆是终身美育的社会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