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宣卷】
2014-01-07 09:03:17 来源:昆山发布 微博 点击:
古镇锦溪民间艺术十分繁荣,莲花阁、资福庵、茶馆、街头、溪边、林中,到处可闻丝竹、唱曲之声。锦溪渔唱更为小镇增添了迷人色彩。京、沪、锡、越、昆各种剧目,也在此各显神通。然而,在这众多的艺术之花中,独占鳌头,犹受青睐的,要数丝弦宣卷。
锦溪镇的丝弦宣卷历史悠久。明代的“打十番”原名宣讲宝卷,后称宣卷。演唱可用官话,也可用苏白即吴语,或其他方言。从南朝乐府民歌的“吴声歌曲”到明代冯梦龙的“山歌”,均以民间的口头演唱为主,在江浙一带广泛流传。
明代专业艺人把“打十番”定名为宝卷,后因以江南丝竹乐器配乐,才完整地成为江南丝弦宣卷。据明代嘉庆十三年(1518年)锦溪镇志载:“吴地喜谑,古镇中亦有集梨园者,打十番者有之。”又载:“镇有文会、诗会、社戏,一月一举或一月两举。会集寺院庙会或集堂会之家。”该形式又称“轧闹猛”。这种民间活动实质上就是曲艺活动。
民间艺术在古镇锦溪早就十分繁荣,一年四季活跃在民众聚集的地方,诸如老年祝寿、小孩做生日或婚丧喜事,常有戏班子宣卷出现,根据邀请人要求的内容演出节目;或逢初一、月半、接财神、闹庙会等活动中也会出场宣卷之类的节目。
丝弦宣卷的表演形式简单,只要并排摆上两三张八仙桌,配上长凳,供表演者就坐即可。其正中端坐宣卷主角,两旁依次就坐吹、拉、弹、打、敲木鱼等乐手。主角手执醒目或扇、手绢等道具。开唱时,先放高升四响,紧接敲打木鱼,主角表说剧目,各自进入角色,右坐伴奏,左坐帮腔;一般以“三六”或其他丝竹曲调开场,艺人面向观众,以说、唱、表白为主,或立或坐,根据剧情中的人物需要;主角一人可演正面、反面人物和男、女、老、少、婴儿甚至小姐、夫人等等多种角色;按剧情所需或哭或笑,鸡、狗、牛、羊、猫、猪、鸭、鹅的叫声均出于一人之口,绘声绘色,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真是非艺术高超不可。演员以5至8人为宜,一唱、二和(和是和调);主乐器为二胡,配以月琴、三弦、琵琶、笛子、板、铃、扬琴、木鱼等诸般乐器;唱腔以宣卷调为主,也有沪剧、锡剧,说唱方面各人有自己独有的定调,以地方方言为主,这比苏州评弹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百姓更为喜闻乐见。
所演剧目,即宣卷的卷本,不同时代有不同剧目。古老卷本在锦溪保存至今完好的足有三十余卷,其中典型的是百花台宝卷、香山金卷、城隍宝卷、桃艺宝卷、玉莲环宝卷……一般传统曲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玉连环》、《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均是男女爱情故事,还有冤狱平反故事如《双珠凤》、《双金锭》、《包公巧断红楼镜》、《王华卖父》、《双金花》、《红鬃烈马》等等,都为老百姓所喜爱。丝弦宣卷的表演艺人及观众以农民为主,历史上一直以自学或收徒弟为传承,无学校专门设课程培养后代,所以至今人才枯缺。实质上这是农村文化市场非常需求的内容之一,因为深受农民欢迎。张家厍村已故老人王秉中、周德刚和健在老人王育中均是丝弦宣卷的高手,他们在解放前走村船行数十里,常年在外演出,颇负盛名。解放后,他们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新编新演节目很多,所演宣卷《夫妻开河》深受领导好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艺人又恢复了丝弦宣卷,堪称“锦苑一绝”。1984年在老艺人的栽培下,锦溪镇的群众文艺宣传队进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当时中央宣传部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现在王秉中的侄女、王育中的女儿王丽娟已经成功地成为宣卷传承人了,她能演几十本卷目,走村车行数十里,为农村观众演出。在她的带领下,有两支宣卷队一年四季活跃在四乡农村,在祝寿、做生日、庙会、生小孩等场合被邀请演出,既受到群众的欢迎,也解决了这些四五十岁艺术能人的就业问题。一支即将失传的口传文化队伍在她的带领下,生气勃勃地活跃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使古老的丝弦宣卷这棵老树绽放出鲜艳的花枝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昆山出过的状元进士
下一篇:顾坚为什么称为“昆曲鼻祖”?